![]() ![]() |
普洱團餅茶歷史脈絡初探 |
作者: 文章來源: 點擊數(shù) 45 更新時間:2007-09-24 16:26:40 文章錄入:tangyun |
|
普洱茶名稱的出現(xiàn)在明朝,明代謝肇制的,《滇略》卷三中云:“士庶所用,皆普茶也,蒸而團之”。說明,明朝期間云南緊壓茶是鼎盛的。 但有人認為,普洱茶歷史上的開篇文章是在唐代樊綽的《蠻書》中,其卷三云:“茶出銀生成界諸山,散收無采造法,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”。唐朝時期,南詔國是云南的地方政權,蒙舍蠻是南詔國的主要力量,受唐王朝扶植,它們間的交往是密切的,蒙舍蠻的這種飲茶方式,在唐朝也是普及的,甚至成了大唐市民們的習俗,雖然陸羽覺得不屑一顧,但是其《茶經(jīng)》里卻作了重要記載。 云南利用茶葉的歷史早于唐代,在三國的《七誨》里提到了“南中茶子”,南中相當于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、貴州兩省。而要說到云南茶葉的重要發(fā)展,或者說普洱茶的成型,我認為是盛唐漢文化與南詔少數(shù)民族文化交融的結果,至于說更早的關于古滇國用茶的歷史還有待考證?,F(xiàn)在學術界,一般認為中國最早用茶是在巴蜀,特別是巴,三國《廣雅》就載有荊巴間采茶作餅的史料。古滇國、南詔與巴蜀的交往與爭戰(zhàn),對云南茶葉的發(fā)展也有著重要作用。陸羽《茶經(jīng)》里沒有直接記載云南茶區(qū),應該是與當時南詔國是地方自治政權有關,而且南詔初期,云南之地是少數(shù)民族部落割據(jù)的,后來南謂與唐朝的關系,也是時而和平共處,時而爭戰(zhàn)不斷。 《蠻書》記載“散收無采造法,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”,說明當時云南少數(shù)民族制茶用的是初級的曬青茶工藝,采摘不講究,制造也就是最簡單的日曬,在樊綽(出史南詔的唐朝使者)看來,這也是與唐朝餅茶的制茶工藝(蒸青制茶)相比而言的。 在云南民間,許多少數(shù)民族不知道什么是普洱茶,而說曬青茶,他們卻十分熟悉,并稱之為“老黑茶”,是他們“原生與本土”的重要飲料以及重要的經(jīng)濟來源。可以說,一千多年以來,積淀、傳承與發(fā)揚的曬青茶工藝是普洱茶的基礎。而曬青茶古老的晶飲方式,目前在云南少數(shù)民族中仍有流傳,如佤族、拉祜族的烤茶、土鍋茶,白族的“三道茶”,納西族的“龍虎斗茶”等。 因此有人認為,南詔時由于地理與人文環(huán)境,少數(shù)民族粗陋的曬青茶工藝,交通運輸不便等諸多因素影響,蒙舍蠻作為南謂政治中心的王族,他們在獲得團餅茶的知識后,結合對外交流的需求,推動了他們采用初制曬青毛茶,“蒸而團之”制造緊壓茶的歷史。 |